×
分享
2025-03-14
会见企业家|杨长利委员:中广核以创新为翼助力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澎湃新闻:光伏治沙是中广核打造的★◆■★■“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中的一种典型场景★★■◆,同时也是助力“三北防治”、实现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的有效举措■◆,其创新成效如何■■?

  杨长利■■:中广核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边合区积极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布局★■★★■,建设风电、光伏和储能★★,并引入分布式算力中心◆◆◆、动画渲染等可调节性负荷。项目优先利用一体化项目新能源电力,通过智慧调控系统的优化控制和储能设备的调节,以及需求侧的灵活响应,在尽可能减轻项目对电网调峰压力的情况下,为园区内一体化项目配套电力用户提供质量达标的电能和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电价,不仅促进新能源电力的高比例消纳◆★◆◆,也为项目投资方带来良好的收益。

  中广核通过科技赋能,持续探索高效、可持续的治沙方式★◆★◆★。2024年在新疆和田洛浦打造的万亩光伏治沙项目,将曾经的不毛之地变为万亩绿洲。该项目创新采用■◆◆“沙膜★■■”技术,辅以生物治沙及“光伏治沙”技术实现土壤化改造■◆■,通过在沙地中添加植物纤维粘合剂,从而改变沙粒力学特性,增加沙粒聚集度◆★★■■■,使其具备结团能力,可保水、保肥,承载植物生长■★★■■◆,有利于建立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截至目前,中广核各项目光伏治沙面积超4■■◆★◆★.4万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数字技术与各行业融合,作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主力军■★■◆,中广核在这些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实践■★◆◆■■。中广核AI大模型顺利完成DeepSeek 的全面接入与本地化部署■◆◆;核电智慧运维与“智慧工地★★”等“AI +”应用蓬勃发展,核电智慧运维水平大幅跃升★★★■◆◆;积极打造■■■★◆◆“新能源+”融合发展新模式,建成投产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示范项目、南疆万亩光伏治沙项目等典型项目■■★■。

  澎湃新闻★◆:近年来■◆◆★■■,中广核在落实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探索多维度跨界融合绿色发展实践的道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与第一驱动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

  此外◆■■,我们还聚焦推进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布局核电安全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核能科技基础设施和示范工程■■◆★■★,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同时,中广核聚焦健全科研管理机制◆■◆★★■,优化研发投入机制◆★★★;聚焦人才强企工程◆★,构建由中青年专家、资深专家、首席专家和战略总指挥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着力打造清洁能源科技研发人才高地◆★★◆◆■。

  澎湃新闻◆★★◆◆■:光热发电兼具调峰电源和储能的双重功能,是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安全可靠的有效手段■■◆■。请问中广核在光热技术领域如何保持行业引领地位?

  2023年★■,杨长利当选全国政协委员★◆■◆★★。这两年间,他以中广核为依托■◆◆■★,将自身对能源行业的深刻理解与履职紧密相连。

  澎湃新闻:人工智能是今年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结合清洁能源发展,中广核是否打造了一些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新场景?

  杨长利:中广核积极响应◆★★“海洋强国★■★◆”战略号召,创新实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既可以集约利用海上风电场内海域资源,提高空间利用率,还可以研发和应用现代海洋牧场新型装备技术★■★,为深远海装备制造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解决近岸退养还海、退围还海导致的养殖用海空间不足的问题★◆◆■■。

  杨长利:2025年是“两山”理论提出20周年。20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广核始终以‘发展清洁能源,造福人类社会’为使命,以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在风电、光伏、光热◆★、储能、抽水蓄能等领域全面布局,积极打造融合发展新高地,不仅推动了能源体系绿色转型◆★★■★,更通过技术突破、生态修复与产业协同,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

  与此同时,中广核还在广西、湖北、重庆、安徽等区域积极布局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为推动国家电力高质量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贡献力量。

  杨长利◆■■★:荒漠化治理是全球性难题。2023年9月7日,由中广核新能源牵头起草的《沙漠光伏电站技术要求》作为国家标准正式发布,首次系统性提出沙漠光伏电站设备选型、配置◆★★★◆、安装及验收★■、运行维护等技术要求★■★■,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技术标准空白。

  杨长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此外,2024年7月18日,中广核宁波东方电缆园区虚拟电厂正式投入运行■■■■,成为国内首个全绿电供应虚拟电厂项目★◆★。该项目依托中广核虚拟电厂示范平台,实现了工业园区全天24小时可溯源绿电供应,通过光伏■■★★◆★、储能、充电桩◆◆★◆、工业负荷协同运行,实现多种电源参考实时经济性智能切换。

  依托中广核设立我国光热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发平台——国家能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中心,集产、学、研、用于一体,承担着光热发电技术领域重大技术研究、装备研制★★、示范工程★■★、平台建设的◆◆◆◆★■“四位一体”科研任务。目前★◆★★◆★,中广核在光热领域已取得科技成果鉴定19项■★■★■◆,并主导建立的光热标准38项,其中主导制定光热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项★■■,对支撑我国槽式光热发电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澎湃新闻◆★◆■:作为一种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运行模式■◆■★,◆◆◆★★★“源网荷储一体化”能实现电源、电网、负荷和储能的深度协同与优化整合,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中广核在这一领域有哪些实践◆★,具体进展如何?

  我们在核能领域着力打造以“华龙一号”■■◆■★◆、小型压水堆、先进堆型为主体的型谱化产品体系,在新能源领域要持续推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技术发展,依托德令哈光热项目建设国家级光热研发中心■◆★◆★■,加快光热产业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产业各要素协同发展,积极组建覆盖重点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联盟,通过标准衔接、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产业控制力。

  杨长利:中广核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与第一驱动力,当好国家科技创新“主力军”★★◆,从规划布局、平台建设■★■◆◆◆、机制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推进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澎湃新闻:近年来◆◆★■◆★,中广核在响应◆■★■★◆“海洋强国”战略号召,通过创新实施新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沿海经济发展上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澎湃新闻◆■■◆:科技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大型能源央企,中广核将从哪些方面贯彻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近日,中广核AI大模型已完成DeepSeek的全面接入◆◆,实现了DeepSeek模型的本地化部署■★■。中广核AI、“云中锦书”等大模型构建稳步推进★◆◆★◆,核电智慧运维水平显著提升,■■■◆★◆“智慧工地”系统建设精准升级,一批高价值的★◆◆■■■“AI+”典型场景应用在中广核清洁能源发展各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

  在中广核践行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进程中,杨长利谋划推进一系列举措,通过构建产业联盟、建设科研平台等举措◆★■★■,不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这一系列发展不仅是中广核的成长,更是对国家能源战略的有力呼应,彰显着企业与委员共同的责任担当■■◆★。

  截至目前,中广核在光热领域已累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约600家企业共同高质量发展。同时,将依托在建的德令哈100万千瓦光热光伏一体化项目、吉林吉西大基地49万千瓦风电光伏光热一体化项目等,通过技术补链、优化塑链等一系列方式,持续增强我国光热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杨长利:中广核自2011年布局光热技术◆★■◆◆,于2018年10月10日建成投产德令哈50兆瓦光热示范电站◆★◆★★,成为我国首批最早开工、最早建成的光热示范项目,成功填补了我国大规模槽式光热发电技术的空白■◆★,使我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8个拥有大规模光热电站的国家◆★■◆★。

  例如,在广东汕尾,全球首例超大型风渔融合独立网箱平台■■◆★■◆“伏羲一号■■★◆◆■”于2024年9月4日正式建成投运,打造了中广核“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样板工程◆■■■★。该项目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预计年产海水鱼类约900吨■◆,年产值5400万元。项目下部水体用于渔业养殖★◆,上部平台用于构建具备源、网★◆■、荷、储各项要素的海上综合能源岛“雏形”★★,开展深远海综合能源岛多模式发电◆★■、微电网构网与协调控制◆◆★◆★、海上氢氨醇制储运等多种关键技术的试验与验证。